阅读历史 |

第322章 努力(1 / 3)

加入书签

“刘科长!”

“刘科长!”来到飞机车间这边的工人以及技术人员纷纷的打招呼。

刘海直接找了几个技术工人,把图纸拿出来,首先把飞机的骨架需要的零部件长短拿出来。

水上飞机就整个机翼改动了一下,然后把

距离刘海干活两千米远的地方,就是摩托车厂的培训学校,就是一大片的平房,平房里面都是各种的机械设备。

学生们正在里面学习各种机械的操作,大部分学生都专心致志的看着老师的操作。

这些学生都是初中生,能够进入摩托车厂的初中生都是学习十分好的,剩下的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就分配到周边的那些配套厂。

摩托车厂还担负着给其他厂子输送技术工人的功能。

整个学校分为好几个校区,每个校区大概2000人左右,这些学生会学最基础的机械操作,然后厂子会根据学生对于每种机械操作的成绩,最后分配岗位。

车床,磨床等等不同的设备,当然,这些新进的学生里面特别优秀的也会被分配到一些保密车间。

技术难度较高,并且保密的车间,一般人是很难进去的。

这些毕业的初中生都来自于京都周围省份的农村,当然都是根红苗正的家庭,不会有任何的问题。

摩托车厂就喜欢农村里面的老实娃,不喜欢城里那种,农村里的老实娃更加容易听话,也更加容易吃苦。

城里的学生有些就吃不了苦,这是摩托车厂培训了很多的学生,总结出来的经验。

有些学生的父母都有工作,从小生活条件就不错,吃不了太多的苦。

赵建设就是其中之一,来自于中原省靠近山区的某个小县城

赵建设今年16岁,本来要在今年六月初中毕业,因为学习成绩好,所以提前三个月进入到摩托车厂。

赵建设早在十岁的时候,就知道了摩托车厂。

赵建设所在的山区乡村,土地十分贫瘠,就连吃水都要到很远的地方,用骡马运回来,那个时候赵建设在村里面小学,每天上午小学里面的学生都会用桶去很远的地方抬水回来。

上午两节课的时间基本上都要去抬水,而那一年十分干旱,家里的老人都说今年大旱,要准备出去讨生活。

就在初春的某一天,七八辆怪模怪样的车开到了学校操场上。

其中有一辆车,上面全是钢铁,赵建设后来才知道,那是打井机。

后面还有几台拖拉机,拉着各种设备。

村里面的人男女老少齐上阵,把打井机还有柴油机全部抬到了学校后面的山坡上。

然后就在村里男女老少的议论声中开始了打井。

十岁的赵建设很不明白,后面的石头山就长一些酸枣树,其余的什么都不长,怎么可能有水。

就连村里的老少爷们都不看好,在那上边打井,不过这个打井的机器十分厉害,坚硬的石头上面很快就打出了一个洞。

那个时候周边很多村民都来看,有人说在什么地方,什么地方都打出来了水。

不过两天之后,当一股清澈的水从半山腰上喷出来,颠覆了赵建设的认知,也颠覆了村里面男女老少的认知。

赵建设始终记得,当水喷出来的时候,村里的老少爷们是什么样的表情,就包括那个成天黑着脸的村长,嘴巴都笑裂开了。

还有几个跪着喊老天的,被村长一顿踹。

初春,石头山里面出来的水,居然还冒着热气,并且水十分的甘甜。

村里的男女老少齐上阵,在这口水井糟蹋这处水井。

从这一天开始,赵建设就再也没有去抬过水,而这一台打井机,给村里面又打了两口井,那一年后面也天旱,但是村里面的粮食还是有收获。

而且三口水井直到现在也源源不断的涌出,清澈的泉水,村里面还在河沟里面修建了一个小型水库。

赵建设听说打井的人说,这些设备是京都市摩托车厂制造!

赵建设那个时候就发誓,自己以后也要当工人,造更多的打井机。

然后

每天上课都可以听到柴油机轰隆隆的声音,那里面可以把小麦加工成面粉,也可以把面粉加工成面条。

还可以把红薯干加工成红薯粉,还可以把玉米加工成玉米粉。

可以把小米脱壳,也可以把一些秸秆粉碎用来喂牲口。

到了冬季那边还可以生产粉条。

又过了两年,每个村民小组各自有一套加工设备,并且还有手扶拖拉机。

赵建设这个时候才知道,这些拖拉机也是京都摩托车厂制造的。

京都摩托车厂在赵建设的心目中变得越发高大,能够生产这么多机器设备的厂子肯定不小。

后来到了乡里面读初中,赵建设才知道,整个乡里面有上百口水井,大旱的那几年就是这些水井救了整个乡里面十几个村子,几千户人的性命。

很多老年人都说,要不是这些水井,估计很多老年人都挺不过去,更别说牲口什么的。

赵建设又看到了摩托车,摩托车居然也是京都摩托车厂制造的。

而且也知道整个乡里面一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